墓碑環境造山
環境造詣
風水深深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受中國傳統宇宙觀、自然觀以及寄情山水的審美理想和藝術哲學的影響,風水家自翅為“山水之士”,通過崇尚自然的思想,利用人工相應地培補地形,彌補天然山水格局之不足,使培補剪裁后的山水地形發揮了地勢高燥、排水良好、山石擋土、減少沖刷、生態良好等實用功能,并通過山川形勢反映人的理想和人品美,寓意于山,情景交融,將陵寢形制與山川格局融為一體,從而構成中國陵墓墓碑的民族特色。
造山
造山以彌縫補缺。好地出乎天然,但人工可以補其不足,來實現理想的山川形勢格局。若山勢低下,則需素土培補增高,作“趨全避缺三,增高益下”的處理,并要“做假成真”,塑造成逶迤起伏、勢若天然的形勢,使山川形勢“剪裁小體,精神卓越,動人美觀”,以達到“以其護衛區穴,不使風吹,環抱有情,不逼不壓,不折不竄”的追求。如同治皇帝的惠陵,擇址東陵雙山谷,因其風水形勢稍遜,且地宮寶城為避免浸水而抬高,使“寶城羅圈墻以外山勢較低”,不得不“查明龍脈,敬謹培補”,以崇觀瞻。又如裕陵,曾有載謂:“至于風水應微用增培之處,查本龍龍脈入局,俱系盡善俱美之山,無需增培,惟左右陰砂并近案稍低,應酌量培補,令微高以配山川形勢?!?/span>
造山以劃分空間。在山水地形骨架的基礎上,利用假山分隔空間具有自然、靈活的特點,山之收放起伏的形勢特點可產生開朗、閉鎖等豐富的空間變化。如清東陵定陵墓碑營建中發現,其“吉地東旁系裕妃園寢,西旁系定妃園寢,未動工時,樹木重疊,形勢甚為嚴邃(森嚴,沒有空隙;殆至興工以后,將有礙樹株按段伐除,則兩旁園寢圍墻皆盡顯露;現在吉地宮墻以次起建,與兩旁園寢圍墻近若尺,恐不足以重尊嚴……吉地自開工后,各槽挖出之土,隨地堆疊成山……與其徒費人工將謹土赴遠處傾棄,不若就近對堆培成山,以衛外垣,于吉地全局既莊嚴肅靜,且復事半功倍……堆作峨眉形;正對宮門處,壘為中高山峰,使北向寶山,南遮各圈墻房;……(兩側)壘作南北土山,計高一丈以上,疊成起伏蜿輕之形;所有東西南三面土山之上均栽以松樹,使菁蔥茂廚,內向朝拱,用壯觀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