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碑陵制與山水相稱
陵制與山水相稱
中國古代的陵寢建筑在形式上大多無異于一般宮殿建筑,也并無懾人的體量和尺度,但融于山川之中,產生了強大的藝術感染力,形成了莊重而又自然的紀念性氣氛。究其根源在于“陵制與山水相稱”的營造理念。在這方面,清代檔案文獻記載較多,
略如道光二年秋七月丙戌清宣宗(綿寧)也曾下諭:“國家定制,登極后選建萬年吉地,總以聽全美為重,不在宮殿壯麗以觀瞻?!钡拦獍四昃旁赂暧滞担骸埃ㄈf年吉地)止期地臻完美,不必拘四至這廣狹”等等。
古人修建寢宮、祭殿、石柱、陵墓闕、牌坊、石像生、碑亭、石孔橋、陵門等,其創作源于自然撤附于自然,通過自然環境取得成景效果。
清西陵泰陵墓碑建制之初,前區神道未設石像生。乾隆登基后,欲安設石像生,然臣工因“泰陵系山川之形勢盤旋修理,理,如設石像生,不能依其丈尺整齊安供,而甬道轉旋之處,必有向背參差之所,則于風水地形宜安設。是泰陵之未議設石像生者,實由風水收關,非典制之未備等語”坦然以對,乾隆考慮到“陵前石像生系典禮之一節,若因甬道前地勢盤旋,難于安設,或將大紅門、龍鳳門、展拓向外,俾地勢寬敞,位置攸宜”遂命大臣敬謹相度。臣工奉旨赴現場審核了原有設計,旋即回奏:“大紅門正在龍蟠虎跟之間,護北面隨龍生之旺氣,納南面特朝環抱之水,前朝后拱,天心十道,實天造地設門戶,不便展拓向外。況石像生之投,古制未詳,無大關典禮之處,似可毋庸添設?!钡弥迹骸爸懒??!背脊儞砹?,使一言九鼎的天子也莫可奈何,這實在源自對山陵藝術的執著追求和精心布局,難以懈擊。
山陵建筑序列的延展布局皆隨山勢而定。如道光朝營建龍泉略萬年吉地,大殿、宮門、朝房、碑亭、石孔橋、神廚庫、羅圈墻等,“均就地勢廣狹酌擬丈尺,其石橋分位、去水方向,系就水勢曲折酌定,以成天然形勢?!埲酝獍干綉鰢鷫σ欢?,據戴澤同等相度,以為有礙風水,不宜成砲?!?/span>
中國古代陵墓墓碑對山水形勢的茍刻追求與尊崇,旨在使陵墓連同屈曲山脈和水系形成“動”的壯麗美感,用整個山川形勢的體積去紀念逝去的君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