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為媒景借文傳的墓碑文化
以文為媒,景借文傳
由于自然景物和人工建筑自身不能用有聲的語言表達對墓主的緬懷之情和永垂不朽之意,而文學則能情真意切地直衧胸意。通過石刻、碑文、額題、極聯等形式將詩文銘刻下來,傳頌千古,使墓主的精神流芳百世,甚至作為歷史資料,補史書的不足。如陵墓建闕起源于秦漢,闕身上刻有姓名、官職,或營建年月,作為銘記平臺。立在墓前的石碑為墓表,刻載墓主生平,表揚其功德。墓碑的墓志刻墓主信息。墓志銘,是文體名,包括志和銘兩部分。志多用散文撰寫,敘死者生平。銘則用韻文統括全篇,為贊揚、悼念或安慰之詞。
如周越《法書苑》:“玉溪編事:王蜀時秦州節度使王承檢筑城,獲瓦棺,中有石刻曰:‘隋開皇二年渭州刺史張崇妻王氏?!懹性啤钌钤嵊?,郁郁埋香’之語?!蓖纳x,墓志銘中所紀念的必是位女子,“葬玉埋香”也因而成為用作埋葬女子的婉辭。那么同理,“葬(玉)埋(香)”亦可為“葬(義)埋(忠)”,意指忠義之士。額題往往精湛、扼要,二至四字就能將墓碑墓主和環境的特色一錘定音。如位于杭州西湖三臺山的明代名臣于謙墓的“丹心托月”坊,概括了“赤手扶天,不及介推之祿;
丹心炳日,寧甘武穆之冤”、“魂游武穆之西湖,血灑文山之燕市”、“赤手挽銀河,君自大名垂宇宙;青山埋白骨,我來何處哭英雄”等褒揚之詞。再如北京市八寶山革命公墓北山的中軸線從山下廣場隨地勢上升至山頂,兩級臺層上各建一座三間石坊,額題曰“千古”、“安息”,蒼勁的紫藤纏繞其上,取自《詩…雅…明》嗟爾君子無恒安息”,充分表達出后人對革命先烈的最大心愿。播聯較之額題有更大的篇幅行發胸膽,其內容也是應境而生。如杭州岳墳所在地屬翠微山,墓前有生鐵鑄的奸臣向岳墳下跪,其聯曰:“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侯臣”可以說自然的人化。更有清代進士秦澗泉瞻仰岳墳時留下一幅感慨至深又富于風趣的對聯:“人從宋后少名檜,我到墳前愧姓秦?!蹦箙^楹聯的文學內容因借于自然環境的意境,墓主一生輝煌的記憶,所處社會時代之特色。如安葬在南京鐘山東峰下的譚延閣墓,陵墓依山為陵,廣場東北隅有四極三開間漢白玉石牌坊,播聯曰:“鳳翔魔揚一代羽儀尊上國;龍幡虎跟千秋陵墓傍中山”,點明概括了:第一,陵墓所處山川形勢的天然優越性,鐘山雖不算高,卻以“龍蟠”之勢,飲霞吞霧,歷經千年而郁郁蔥蔥,納十朝君王和英雄豪杰長眠于此;第二,譚延閶一生“功在黨國”,他是民國著名的軍事家,同時也是著名的書法家,尤以顏體措書譽滿天下,并為中山陵墓書寫過碑文;第三,譚墓傍依中山陵,譚延閣年投奔孫中山,任兩廣督軍,三次出任湖南督軍兼省長兼湘軍總司令,授上將軍銜,陸軍大元帥,最后出任第一任行政院院長,為國民革命做出突出貢獻。楹聯的內容是自然的人格化,將比興、借代等文學化手法,運用至極致,配合自然環境的優越,創造極富天人合一的韻味?!盎淞魉?,蘭摧玉折”,“春江桃葉鶯啼濕,夜雨梅花蝶夢寒”,“云深竹徑樽猶在,雪壓芝田夢不回”,“丹心應結平權果,碧血長開革命花”(馮玉祥先生挽秋瑾),“功同日月先烈英名垂青史,譽滿山河英雄遺志展宏圖”(挽周總理,體現中國文化“物我交融”、“托物言志”特質的挽聯更是不勝枚舉。
石刻也是傳統園林表達文化內涵的載體,一般刻在自然山石上,文字或少或多,主要點明景題、景點來歷、景觀特色或游覽觀感。而相對于額題、植聯,石刻自古就是陵墓墓碑通用的一種緬懷紀念的形式。京劇表演藝術大師蓋叫天的墓位于杭州市西湖南岸金沙港,其生前以武生戲為主,主張武戲文唱,自成蓋派特色,蓋墓前立有石碑坊,上書“學到老”三字,兩旁楹聯為“英名蓋世三盆口,杰作驚天十字坡”,將其姓名、藝名和戲名巧妙地鑲嵌其內。
園中的額題、植聯、石刻、碑文等是墓主和環境詩般的語言,是墓園精神的真實寫照。詩文中含蘊的畫面,令自然景象散發著高潔的情調和清新的氣息,仿佛都會理會人意,變成“人化”的自然物,成為墓園與人傳情達意的媒介。
蘇小小的墓在杭州西湖西冷橋畔。西冷橋位于西霞嶺麓到孤山之間’古時原為處風景如畫隨,‘‘機渡處”、“船向西冷佳處尋”,指的就是這里。蘇小小生活在南北朝的南齊‘又名蘇小娟,據說是當時的“錢塘名妓,”能歌善舞,亦能作詩填詞,“信口吐辭,皆成佳句”。然蘇小小佳齡玉損,因染重病花落而去。其留下遺言,說西冷是她的山水知己,她生于西冷,死于西冷,亦愿埋骨于西冷。蘇小小雖然離去,但香名未散,甚至清初的康熙、乾隆二帝南巡,皆不約而同地幸臨蘇小小墓,使其墓名氣大增,時人遂在墓上建亭,問名“慕才亭”,亭柱上鐫刻著“湖山此地曾埋玉,風月其人可鑄金”之名聯(圖。由于自身立地環境優越,慕才亭與西冷橋橋亭結合的建筑風格創造了獨具特色的風景,成為普受歡迎的西湖人文景觀。借西湖天人之境,人文名勝相互交融,引人行發胸臆,“景借文傳”,其中有許多膾炙人口、傳頌古今的名聯:“花須柳眼渾無賴;落絮游絲亦有情”(孔惠集句),“桃花流水杳然去;油壁香車不再逢”(徐蘭修),“亭前瞻柳色,風情已矣;湖上寄萍蹤,雪印依然”等。